緋紅金剛鸚鵡的診斷和治療
發布時間:2013-07-24 09:43:30 來源:圣寵寵物 作者:admin 點擊:145次

1發病情況
緋紅金剛鸚鵡和藍黃金剛鸚鵡(AraaraFauna)。這2種鸚鵡先是密集圈養于30平方米的籠舍中進行檢疫觀察。其間先后有2只緋紅金剛鸚鵡出現腹瀉,其中1只鸚鵡上腭出現約1平方厘米的白色潰瘍灶,使用抗生素治療后腹瀉停止而白色潰瘍灶未見好轉,停藥后數天這2只鸚鵡再次發生腹瀉。7月份,這2種鸚鵡轉至80平方米的籠舍飼養和訓練,籠舍地面較為潮濕。此時,8只緋紅金剛鸚鵡均出現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和嘔吐,用藥后迅速停止,數天后再次出現腹瀉。10月份,這8只緋紅金剛鸚鵡舌面黏膜均可見程度不等的黃白色偽膜,最早發病的一只鸚鵡還表現為食欲減退,消瘦,咽部黏膜可見隆凸的柱狀或多乳頭狀紅色潰瘍灶。從2只病情最嚴重的鸚鵡的口腔和咽部取樣鏡檢,同時作真菌培養,結果分離培養到絲狀真菌,但患病的8只鸚鵡使用制霉菌素、碘甘油治療7天,病情未見好轉。將治療藥物改為甲硝唑和斯皮仁諾口服,以0.1%硫酸銅溶液噴霧消毒,對全群鸚鵡進行預防和治療7天,患病鸚鵡病情加重,表現為精神委靡,食欲明顯下降。停藥后,患病鸚鵡精神食欲都有明顯改善,體重明顯增加。12月24日,1只患病鸚鵡嗉囊劇烈腫大,疑為嗉囊阻塞,行嗉囊切開術,切開清洗時發現,嗉囊內有大量柱狀或多乳頭狀灰白色增生物,患鳥于次日死亡。剖檢發現嗉囊黏膜散布大量突起的干酪樣黃白色紐扣狀增生物,腸道嚴重出血,懷疑為毛滴蟲和絲狀真菌混合感染,但取樣送檢未查到活的毛滴蟲體。將7只患病鸚鵡轉移到較為干爽的籠舍隔離治療。治療方案改為甲硝唑飲水治療,飼料中補充維生素和氨基酸。2005年1月2日和6日,又有2只患病鸚鵡相繼死亡。從死亡鸚鵡的嗉囊和咽部迅速采樣鏡檢,結果發現毛滴蟲活蟲體和真菌菌絲。繼續采取上述治療方案治療3個療程,患病鸚鵡逐步康復。
2臨床癥狀
患病鸚鵡早期精神不佳,羽毛松亂,口腔潰瘍,舌面黏膜覆有一層黃白色偽膜,其間反復腹瀉和嘔吐。至發病中期,患病鸚鵡食欲下降,閉眼蜷縮,爪發紺,翅無力,進行性消瘦,咽部黏膜可見隆起的柱狀或多乳頭狀灰白色增生物。后期,患病鸚鵡精神委靡,吞咽困難,極度消瘦,嗉囊腫大,觸摸嗉囊可感知大量食物蓄積于嗉囊內,嚴重腹瀉,部分鸚鵡脫肛,糞便呈暗紅色、腥臭。瀕死期,患病鸚鵡站立不穩,搖晃,不斷點頭伸頸,全身顫抖,最終衰竭死亡。
3剖檢變化
死亡鸚鵡形體消瘦,舌黏膜均覆有一層黃白色偽膜,嚴重者上腭也可見黃白色的黃豆大小的增生物,食道、嗉囊及嗉囊和腺胃交匯處黏膜均散布大量突起的灰白色或粉紅色紐扣狀的增生物,部分增生物甚至粘聚成團,形成栓子,阻塞整個上消化道,嗉囊壁菲薄,黏膜充血,部分黏膜壞死、脫落,回腸、盲腸和結腸黏膜嚴重出血,呈暗紅色。
4實驗室診斷
4.1涂片鏡檢:病禽死后2小時內盡快采樣鏡檢,用浸濕生理鹽水的棉簽,刮取喉頭或嗉囊黏膜上的黏液,涂片,加入1滴生理鹽水,做成壓滴標本,10倍鏡下檢查,發現有橢圓形或梨形的活蟲體作螺旋式翻動前進。
4.2蟲體染色鏡檢:以增生物拭樣,加1滴生理鹽水涂片,干燥,稀釋石炭酸復紅染色鏡檢,可見蟲體前端有4根典型的游離鞭毛,1根細長軸刺貫穿頭尾延伸至蟲體后緣之外,一片沿蟲體邊緣向后延伸的波動膜。
4.3微生物培養:將干酪物接種于普通肉湯和瓊脂培養基上37℃,24h后未見任何菌落生長,繼續培養5天后發現瓊脂培養基形成大致圓形、由分支菌絲交織而成的絨毛狀的疏松菌落,送醫院鑒定為絲狀真菌。
根據消化道黏膜特征性病變,結合實驗室診斷,證實為緋紅金剛鸚鵡毛滴蟲和絲狀真菌混合感染。
5治療
5.1患病鸚鵡用滅滴靈(甲硝唑)粉劑按0.05%濃度加入飲水中,供其口服;賴氨酸、蛋氨酸均按0.1%濃度,多維按每千克體重50mg拌入飼料對全群鸚鵡進行飼喂,飲食困難的病禽采取灌喂或填食的方式,強迫其采食或飲用混有藥物的水和飼料。連續治療8天,停藥3天進行觀察,證實鸚鵡服藥無明顯不適應,繼續3個療程。
5.2對反復腹瀉的病例,肛拭采樣,培養分離致病菌(如葡萄球菌等)并進行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采取的敏感抗生素(如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菌必治等)肌肉注射治療,對已排暗紅色糞便的病禽采用止血藥如安絡血、止血敏和云南白藥等治療。
發病的8只緋紅金剛鸚鵡中,3只因病情過重而死亡,其余病情受到控制。全群鸚鵡未見新發病例。
6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對患禽進行隔離治療,器械專舍專用,鸚鵡籠舍每日打掃,飼具0.1%硫酸銅刷洗清潔后使用,場地和周邊環境每個月采用漂白粉徹底消毒,保持通風干燥。增加鸚鵡籠舍,避免鸚鵡過分擁擠,全群鸚鵡增加適口和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如蘋果、紅蘿卜、玉米等,以提高鸚鵡的免疫抵抗力。
7討論
7.1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觀察、病例剖檢和實驗室檢查,確診患禽為毛滴蟲和絲狀真菌混合感染。
7.2禽毛滴蟲病通常侵害上消化道,如口腔、舌、咽、食道和嗉囊黏膜表層,腺胃以下消化道的病變少見。在本病中,長期而越來越嚴重腹瀉是一個顯著的癥狀,這可能是因為毛滴蟲主要寄生于口腔、咽部及嗉囊等處,不斷地刺激破壞黏膜組織,導致潰瘍或機體不斷修復而出現增生組織。上消化道功能遭受破壞影響后,下消化道出現代償性的消化功能過度活躍,長期超負荷工作,必然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菌群失調。而絲狀真菌的感染進一步使得整個機體的免疫抵抗力下降,容易繼發細菌感染而出現反復甚至嚴重的腹瀉癥狀。
7.3目前,對毛滴蟲病的確診一般采用染色鏡檢法和活體鏡檢法。染色鏡檢檢測到的是已死亡毛液蟲,而且染色歷時較長,確診速度慢;有時可能因著色不均勻,觀察時不清晰,影響觀察結果。而活體鏡檢則具有快速、準確、形象等優點。在活體鏡檢的過程中有幾點值得注意:①病料應取自病變與健康組織的交界部位的組織及黏液;②鏡檢應在暗視野下進行;③毛滴蟲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死亡。病料應從活禽或死亡時間不超過2小時的尸體采樣,并盡快鏡檢。在診斷過程中,筆者連續多次自病禽口腔或嗉囊中取樣,但僅在后來死亡病例中查到活蟲體,可能是送檢時間太長的緣故;④涂片中可適當添加不超過40℃的生理鹽水,這樣可以保持合適的滲透壓,提高蟲體的存活時間,蟲體活動特性更接近體內,利于觀察。實際操作表明,活體鏡檢方法切實可行,值得推廣使用。
7.4有關緋紅金剛鸚鵡得本病的報道極少,常見于鴿,鴿得毛滴蟲病的死亡率高達50%,且常和念珠菌混合感染,而本例則是禽毛滴蟲和絲狀真菌混合感染。在防治過程中筆者發現,盡管藍黃金剛鸚鵡與緋紅金剛鸚鵡混合飼養達6個月之久,但并未發現1例藍黃金剛鸚鵡出現毛滴蟲感染癥狀,這可能是因為不同種類的鸚鵡對毛滴蟲的易感性不同或者年齡差別的緣故,一般來說,雛鳥對毛滴蟲的易感性要大于成鳥。
7.5目前治療毛滴蟲病的藥物有甲硝唑、替硝唑、硝乙脲噻唑、氨硝噻唑和洛硝噠唑等,但替硝唑、硝乙脲噻唑、氨硝噻唑和洛硝噠唑因價格、供銷等因素不易從市場獲取而較少用。毛滴蟲的主要致病作用是上消化道的局部刺激作用,因此將藥物溶于飲水中供其飲用,可以起到局部用藥的作用,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甲硝唑是粉末狀,微溶于水,溶解度為0.1%左右,這可能會不利于飲水用藥。但實際應用時,筆者發現盡管甲硝唑溶解度低,但治療濃度只需0.05%,遠低于0.1%,故用甲硝唑飲用水投藥完全可行。
7.6禽類感染毛滴蟲病時,免疫抵抗力下降,往往會并發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真菌感染是一種較常見的并發癥。在追訪發病情況與治療效果時筆者發現同時使用抗毛滴蟲與真菌藥物的治療效果反不及單純使用抗毛滴蟲藥物。這可能是因為目前治療真菌的藥物存在較大的副作用,抗真菌與抗毛滴蟲藥物同時使用會導致禽類出現厭食、機體抵抗力進一步下降等癥狀,不利于機體康復。如果使用甲硝唑能控制毛滴蟲情況,禽類機體的免疫抵抗力會逐步恢復,一些真菌受到機體免疫系統的清除,其感染癥狀會自行消失。毛滴蟲病中后期禽類的消化道微生態失衡,常出現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癥狀。治療時除使用甲硝唑外還應配合使用高效低毒的抗菌藥物,才能提高療效。
圣寵寵物推薦更多:寵物醫療知識
圣寵寵物推薦更多:寵物醫療知識
相關閱讀
在線解答
咨詢中心
熱門專題
全國咨詢熱線:
400-656-8818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牛堡屯新站北行50米
E-mail:3410650365@qq.com
微博動態:
微信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