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談斗蟋蟀歷史
發布時間:2014-07-10 01:34:18 來源:圣寵寵物 作者:admin 點擊:309次

對于斗蟋蟀大家應該有聞,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斗蟋蟀的歷史。
斗蟋蟀亦稱“秋興”、“斗促織”、“斗蛐蛐”。用蟋蟀相斗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于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于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干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歷史上寧津蟋蟀為歷代帝王斗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歷史上才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間故事傳說。
蟋蟀生長的適應性很強,只要有雜草生長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長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長的個大體強,皮色好,與地質、地貌、地形就很有講究了。古書上說,北方硬辣之蟲與生于立土高坡,這就說明地形地貌與蟋蟀的發育體質很有關系。很多書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蟲大多善斗,淡色土中出深色蟲必兇。
蟋蟀的分布極廣,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都有其生存活動的蹤跡。它在生物系統的分類歸屬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單就蟋蟀來說,包括許多不同的種類。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種類多達1400多種,在中國,已經確定的也有30多個品種。我們現在所飼養并用于角斗的蟋蟀,歸屬于斗蟋亞科的“斗蟋”。
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到現在的觀其斗,從這一微小的側面,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進步。至于斗蚰蚰這一活動起源于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在趙宋時代,在朝野內外大興斗蟋蟀之風,并將“萬金之資付于一啄”,這已是歷史事實。
總之,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須、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斗,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后,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相關閱讀
- · 鳥的接物培訓訓練
- · 面包蟲的飼養及繁殖
- · 綠螽的捕捉技巧大分享
- · 教你訓練處靈活的觀賞鳥
- · 家里養的鳥在繁殖時難產應怎么應對
- · 為灰鸚剪羽很必要
- · 虎皮鸚鵡的養殖技術與繁殖
- · 虎皮鸚鵡的形態
- · 成年八哥吃的主食
- · 龜的越冬期管理
在線解答
咨詢中心
熱門專題
全國咨詢熱線:
400-656-8818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牛堡屯新站北行50米
E-mail:3410650365@qq.com
微博動態:
微信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