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寵物美容知識>>異寵飼養(yǎng)
從古時到現(xiàn)在名人與鳥的故事
發(fā)布時間:2014-07-05 01:36:47 來源:圣寵寵物 作者:admin 點擊:244次

鳥是我們大家的朋友,當我們早晨起來的時候聽到鳥兒的叫聲,讓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樂趣。鳥與我們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種文化底蘊厚重,其中人類愛鳥養(yǎng)鳥的歷史大約是很悠久的了,莊子在《至樂篇》中,有一段寓言:“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
這雖然是一篇寓言,但從中可以看出,莊子那個時代已經(jīng)有人養(yǎng)鳥,而且莊子指出養(yǎng)鳥的正確之道,要順應鳥的自然本性,“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而不能自以為是,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如果違反了鳥類的習性,即使是對鳥待以大禮,奏以國樂、饗以大餐,鳥兒還是會受到驚嚇而死掉。
此外,莊子在《養(yǎng)生主》中寫到:“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在沼澤旁邊的公雞,每十步就低下頭吃東西,每百步就喝一口水,悠然自在,它們不愿意被人們養(yǎng)在籠子中,那樣看起來好像很舒服,其實卻是很受束縛,違背自然。在上面兩則寓言中,可以知道莊子是反對養(yǎng)鳥的。
七步成詩曹植在《野田黃雀行》:中寫道:“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wǎng),黃雀得飛飛,飛飛摩長天,下來謝少年。”曹植這首詩可能是借以抒發(fā)郁郁不得志的情懷,不過也表示了他反對養(yǎng)鳥的態(tài)度。
宋代歐陽修畫眉詩曰:“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自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園林自在啼。” 從畫眉鳥的角度,訴說失去自由的畫眉鳥的苦悶。
同以上詩文比較起來, 清代著名文人鄭板橋?qū)︷B(yǎng)鳥的論述可謂更加系統(tǒng)、全面。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上時,給他的堂弟的信中,談到他的愛鳥觀。他說自己“平生最不喜籠中養(yǎng)鳥”,因為“我圖娛悅,彼在籠中,何情何理?”
鄭板橋進一步說:“所云不得籠中養(yǎng)鳥,而予又未嘗不愛鳥,但愛之有道耳”。怎樣才算是“愛之有道”呢?鄭板橋指出,愛鳥養(yǎng)鳥就該多多植樹,讓房前屋后綠樹成蔭,為鳥兒提供憩息的環(huán)境。這樣,清晨黃昏的時候,便可“聽一片啁啾”,而在品茗閑坐之時,則可見葉底鳥兒“揚翠振彩,倏忽往來,目不暇給,”這樣的歡樂,哪里是一只籠子、一只鳥兒的樂趣能夠相比的呢?
說到這里,令人想到被譽為“樂圣”的貝多芬,據(jù)說貝多芬對林中小鳥,一直懷有一種深厚的憐愛和同情之心,他無法忍受一些人把熱愛自由的小鳥關在籠子里的野蠻惡習。在他的青年時代,他曾偷偷地把一位太太家籠子里的小鳥給放生了,令這位太太一直對貝多芬耿耿于懷。
在香港的米埔自然保護區(qū),設立了觀鳥臺,人們可以在那里通過望遠鏡觀察鳥類,為熱愛鳥類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既不干擾鳥類生活,又能觀察鳥兒的場所,這才可以稱得上是“愛之有道”。
大家要保護我們的朋友喔,有了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豐富。
相關閱讀
在線解答
咨詢中心
熱門課程
熱門專題
全國咨詢熱線:
400-656-8818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qū)牛堡屯新站北行50米
E-mail:3410650365@qq.com
微博動態(tài):
微信動態(tài):